從“高校任教”到“下海創業”,王瑜輝及其團隊在商海里面臨許多現實困難,歷盡艱辛,總算走出了一條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發展之路。“為了擴展業務,我曾經在企業的會議室外面等了三個多小時,就是為了推銷我們的產品。”王瑜輝說,以前在高校可以在實驗室里寫學術論文、搞科研,如今干事業必須要扎進企業、了解其實際的需求,才能開拓市場。
在跑市場的過程中,王瑜輝發現了科研成果和市場需求不匹配的產業化難題。“雖說我們的科研技術處于行業的尖端,但是制造型企業用不上,他們更愿意用‘洋產品’,這直接導致思谷智能遇上了市場開拓的瓶頸。”
不服輸的王瑜輝在摸底市場后,發現了制造型企業在實際運用當中,感知產品往往容易受到機器的電機干擾、生產環境復雜等因素的影響,導致精確性降低。于是,王瑜輝就拉著其團隊不分晝夜地加班,克服了大量技術難題后,研發出在多個惡劣環境下仍然正常運行的感知產品。
在市場驅動背景下,思谷智能不僅獲得了客戶的認可,而且打破以感知產品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的國際壟斷。在展廳里的場景試驗里,擺放著思谷智能和國外某品牌的同類產品,打開通電開關,滑動儀器,與“洋貨”相比,思谷智能監測的距離比其高出30%。
王瑜輝提到,以國內一知名家電企業為例子,思谷智能憑著穩定的技術、精準的精密度打敗了德國的企業,贏得了該家電企業的訂單。“我們的產品與洋貨的技術指標相當,但是穩定性、可靠性、敏捷度更強一些。”
產學研協同為企業定制解決方案
在一臺高速運轉的高精鉆攻機床里,有23把刀具在高頻次使用,感知產品時時刻刻盯著刀具,并反饋給系統刀具的使用情況,系統會自動作出決策使用備刀,還可以通過分析芯片信息判斷刀具剩余壽命,提前切換備刀,不僅減少了刀具的損耗,而且提高了機床運行的效率……這套“智能化換刀”方案正是思谷智能和勁勝智能共同設計、研發出來的,這條生產線上用了近30個傳感器。
為了給企業個性化的服務,思谷智能派科研人員到企業車間中去。王瑜輝說,“自從與勁勝智能達成合作協議,我們的技術人員就一直在這里,與企業一起研發磨合。”
在磨合的過程中,思谷智能的技術人員說:“通過大數據采集,我們為勁勝智能提供定制化方案,通過感知系統提前決策,若刀具使用到臨界壽命的時候,系統會作出預警并做出‘補刀’的方案。”
另一家自動化設備制造商凱格精密也是思谷智能的合作伙伴,思谷智能針對其需求為其定制“視覺檢測”系統解決方案。談到與凱格精密的合作,王瑜輝說:“凱格精密以前沿用的是國外的檢測設備,由于標準化生產,洋貨擁有固定的效率和速度。而凱格精密產能的擴大需要速度更快且能保持穩定工作的檢測工具。于是,我們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解決方案,與以前相比,如今該檢測設備精密度3點定位變成1點定位,定位時間縮短到15微秒。”
王瑜輝說:“我們為凱格精密定制的設備,不僅在速度上更快、更高效,而且可以穩定使用,因此深受上下游客戶的青睞。”
此外,思谷智能也為智能手機的龍頭企業華為公司提供“物流供應鏈收貨系統解決方案”。王瑜輝談到:“由于是行業中的巨無霸,每天往來華為的供貨商、經銷商都很多,而收貨環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。隨著人力成本的提升,華為公司與思谷智能合作,通過感知系統解決方案,完成自動收貨、清點、進倉等動作,不僅大量節約了成本,而且提高了效率。”
勁勝精密、凱格精密是思谷智能到車間為企業定制感知系統解決方案,實現產學研用協同發展的縮影。8年時間里,思谷智能扎根在東莞,深入到企業車間里,為企業量身定制各種個性化的系統解決方案,推動東莞服務型制造邁向更高的階梯。
籌劃建立高端智能裝備實驗室
像卡通紙一樣輕盈柔軟的顯示屏、柔性可彎曲的表皮傳感器……“柔性電子產品”是下一代發展趨勢,思谷智能正在研發柔性電子產品的智能裝備,目前已經掌握相關技術,并獲得日內瓦國際金獎,思谷智能目前也是國內首個研發出柔性電子產品裝備的企業。
據悉,思谷智能已申請新引進“柔性電子制造與應用創新團隊”,搭建柔性電子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,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和廣東省產業經濟發展作出貢獻。
“我們一定要走在行業的前沿,走在企業的前面,通過技術和市場雙輪驅動企業的發展。這樣我們才能穩保市場的占有率,掌握行業的話語權。”王瑜輝說。
來莞創業,思谷智能在莞扎根8年時間,憑借著高新技術和鉆研的韌勁,從一開始迅速在智能制造行業嶄露頭角,到如今成長為國內該行業的領軍企業。思谷智能始終肩負著將智能制造產業化的使命。
眼下,思谷智能計劃從單一的感知產品、系統解決方案,向高端智能裝備研發生產邁進,如今在松山湖籌劃蓋一座高端智能裝備實驗室。“中國智造不是單一的核心零部件的銷量或者技術的更新換代,而是所有核心零部件的集成的智能裝備研發生產,是一種自動化、智能化的生產模式,我們計劃在10年內實現高端裝備產業鏈國產化。”
為了引領行業的發展,思谷智能非常重視人才梯隊的建設。如今,思谷智能擁有中科院院士2名,并且還有“國家千人計劃”、“973首席”、國家“杰青”等高層次人才,是廣東省國際創新團隊和市領軍人才團隊產業化基地。
王瑜輝說,目前公司人員規模約60人,2016年營業收入7440萬元,2017年預計營業收入1.2億元,人均產值近200萬元。“未來我們打算引進更多的高端人才,為思谷智能未來的發展布局。”
策劃:江強
統籌:靳延明
撰文:南方日報記者 葉永茵